〔自由時報記者黃美珠、蔡彰盛、邱奕統、林詩萍/綜合報導〕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昨天到新竹縣、市及桃園縣參加黨員懇託會時,強調不會開放中國勞工,服貿協議簽訂後,每個企業最高可引進七名中國幹部,預計開放六百名來台,但可創造六千個就業機會。
創造多少頭路 投審會:尚未推估
對於馬的說法,經濟部投審會回應表示,不清楚馬總統對於兩岸服貿開放、創造台灣就業機會的算法;對於服貿開放後會有多少中國企業和幹部來台,投審會尚未推估。
競選連任的馬英九昨天先後前往新竹縣、市及桃園縣向黨員拉票,不過,謝絕媒體採訪,行程結束後,再由競選黨主席辦公室文宣部發言人陳惠敏、楊偉中轉述談話。
陳惠敏說,馬向在場者強調,以美容美髮業來說,服貿協議要求來台的中國企業資本額至少廿萬美元,且只開放二個幹部來台,每增加一個幹部,就要增加五十萬美元投資額,最多只能有七人,中國每增加一個幹部來台,就會多創造本地十.八個就業機會。
馬強調,台灣不會開放中國勞工,目前預計開放六百個中國幹部來台,相對開放的產業創造出六千個就業機會,民眾不要誤會也無須擔心。
陳惠敏、楊偉中轉述指出,服貿開放的中藥商並非零售業,而是大盤或中盤商,早在四年前就已經開放,實際只有一家業者來台發展,因此不會對基層中藥商造成影響,反而可能因為競爭而讓藥價降低。
陳惠敏轉述,針對文創部分,馬以兩岸電影交流為例,去年中國電影來台共十部,票房只有五、六千萬元;但台灣到中國的十一部影片,卻有卅億元票房,可見服貿對台灣的經濟將是正面意義。
對於中資來台狀況,根據投審會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中資企業申請來台三九八家,其中資金到位、正式運作約八成,來台幹部為二一六人,僱用台灣員工六七七一人,平均一家中資企業僱用台灣員工二十一人。
投審會舉例說,中資餐飲業「俏江南」,中國籍幹部及技術人員來台六位,僱用台灣員工為五十四位;至於位於高雄的中資中鋼經貿,八位員工全都是台灣人,沒有任何中國幹部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