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黃金價格頭彩之家 - Google 新聞 |
Google 新聞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
中华第一街必逛三站,捧着大包小包年货回家 - 解放牛网
Jan 12th 2014, 23:25
![](http://www.jfdaily.com/jfimg/2014-03/6620188.jpg)
![](http://www.jfdaily.com/jfimg/2014-03/6620192.jpg)
![](http://www.jfdaily.com/jfimg/2014-03/6620193.jpg)
![](http://www.jfdaily.com/jfimg/2014-03/6620194.jpg)
本报记者 陆绮雯 《记忆上海:南京路百年老店》一书中对于南京路步行街有这样的描述—— 南京路一条街,东起外滩,初名花园弄,1865年改名南京路,1945年改名南京东路,一部上海商业的近代史。步行街上的老字号曾几何时,先后诞生了中国罐头食品之先驱泰康罐头食品总公司;上海茶食行业之经典真老大房食品店;江浙糟醉人生之摇篮邵万生南货店;南京路上南北货的祖宗三阳南货店,都被安置在一条长不到几公里的步行街上,像似一群腼腆的姑娘被挤在一条坐北朝南的上街沿边上,一字儿排开与她的兄弟姐妹一起,每天迎接着来自国内外的一批批客人…… 不难发现,食品店从来都是中华第一街的主题,记忆中,上海人都是要到南京路上采购好年货才算要过年了。这些年,虽然电商发达了,却也因此勾起更多人对于传统年味的向往,和家人一道去中华第一街上走一走,捧着大包小包年货回家,这种年味怎么也替代不了。第一站:三阳买腌腊 2012年,一部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也让一家南京路上的老字号名气更胜过往。在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金华火腿是主角,而三阳南货店腌腊柜则是舞台。这里,被认为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中传统美食的一方传承之地。 提起三阳南货店,几乎是每个上海老辈人都晓得的土特产名店,苏浙地区的各式干货在这里都能买到,这里的腌腊食品鼎鼎出名,据说,柜台上的老师傅只需几根竹签就能鉴别金华火腿的三六九等,做法就是把竹签分别插入火腿的上、中、下三个部位,上好的火腿,三根签拔出来,每根签上都会带出扑鼻的食香。 “《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全世界华人的关注,也为三阳南货店带来美誉和商机,众多媒体竞相报道,新老顾客纷至沓来。”上海三阳南货店总经理孙凯告诉记者,蜚声海内外的三阳南货店,经过140多年的岁月变迁,依然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对一家老字号企业来说,真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也许就蕴结在响亮的品牌之上。 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宁波市坂里塘的唐姓老板开了一家三阳南货店,店址在上海县城乡老西门之内,主要经营宁、绍地区和浙江一带的土特产食品,由于经营得法,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很快发展成有八位股东的大店铺。同治九年(1870年),股东们看好了南京路永安对面人气特别旺盛的绝好地段,开了这家两开间门面的三阳南货店,前店后工场,经营山货、海味、糕点等。根据宁波人的风俗,春酥、夏糕、秋饼、冬糖四季食品轮番应市,蜚声四方。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家中做寿,还订制了三阳霓虹灯盆景应景,黄金荣、张啸林等沪上叱咤风云的宁波籍人物都是三阳南货店的常客,社会名流、电影明星及港澳、海外人士也络绎不绝,时常光顾。咸丰年间南京路的三阳南货店人气鼎盛,名声不胫而走,到上世纪初,已成为上海有名的大南货店了。 历经140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三阳南货店已是商务部首批命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消费者喜欢的中国老字号品牌、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荣誉。三阳南货店现经营的品种,包括南北干果、干菜、火腿腌腊制品、烟酒糖果、休闲食品、熟食卤味;自产中秋月饼、宁式糕点等4000余种食品。南北货采自产地,品种繁多、规格齐全、等级分明、质量上乘;南货柜出售的桂圆每个都印有“三阳”字样,顾客常常慕名而来。用干果制作的盆景配以“龙凤呈祥、五子登科”等吉利图案,专用于喜庆寿诞,为沪上独具一格的装饰果品。自产宁式糕点选料讲究,工艺精细,纯手工制,根据季节与时令交替上市不同品种为春酥、夏糕、秋饼、冬糖。在孙凯看来,老字号商店要在带给顾客满意商品的同时,也让顾客体验浓厚的中华文化。 如今步入步行街最繁华地段——南京东路浙江路口的三阳南货店,即便没有年俗的特别装饰,也能感受年节的气氛。时尚与古典相应,工匠独到而精致的虎爪横跨,再加上数十年如一日的传统柜台陈列,完全是亲近的感觉。在三阳工作了十几年的营业员告诉记者,上海人喜欢南北货,木耳、香菇、笋干、海蜇都是心头好,在这里,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想买多少称多少,“老顾客还喜欢和我们交流回去怎么烧怎么吃,所以,过年过节老顾客都要来跑一趟。 ” 为了让时间的味道久久传递下去,三阳南货店也在求新求变。2010年抓住世博会在上海召开的机遇,三阳在外滩和大世界两处上海最有名的历史景观点,开设了三阳南货店外滩分店和大世界分店,这是三阳上百年经营史上的首创。第二站:邵万生买糟醉 从三阳南货店沿着南京东路往外滩方向走,山西路口的邵万生食品店也是老一辈年货采购计划中不会遗漏的一站。 这是家更有年头的老字号,创立于清咸丰二年 (1852年),相传创始人为宁波三北一名唤 “邵六百头”的渔民,起初在虹口黄浦江沿江码头一带摆摊,制作宁绍乡土风味的糟醉食品和经营南北特产,经数年苦心经营发迹后在吴淞路上择址开设邵万兴南货店。随着周边街巷商贩及洋杂货号的兴起,生意蒸蒸日上。此后店主邵六百头看到南京路一带街铺商肆十分兴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迁址至南京路,将“邵万兴”店铺改号为“邵万生”,经营“两洋海味、闽广洋糖、浙宁茶食、南北杂货”。 邵是他的姓,万兴是他的愿望,意思是生生不息,希望开办的店铺能兴旺发达,一兴而起地往前发展。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上海的醉蟹作为上海糟醉食品的代表出现,而提到上海的糟醉食物,都要提到“邵万生”这家老字号食品店。“邵万生”食品店以糟醉起家,宁绍口味的黄泥螺、醉蟹最受消费者喜爱。据说,邵万生的醉蟹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首先螃蟹挑选极其严格,挑选每只100克至150克强劲有力的雌蟹,接着将选好的大闸蟹洗净沥干,整齐地在甏内叠紧,再用调制好的上好黄酒注入甏内,假以时日,上柜销售。 上海邵万生食品公司总经理范粉小介绍说:“中华糟醉席上珍,众口皆碑邵万生。 ”160多年来,邵万生历经沧桑数易其主,但历届掌门人均珍视所创名牌,特制的糟醉食品秉承选料严格、配料独特、工艺精湛,注重诚信经营及货真价实的传统特色,产品不仅风味独特,且适令应时,随季而变,素有“春意盎然上银蚶,夏日炎炎食泥螺,秋风萧瑟尝醉蟹,冬云漫天品糟鸡”美誉,成为以经营糟醉食品而闻名海内外的百年老店,虽历经时代沧桑变迁,依然生意兴隆。 “我们六成多是老顾客,新顾客中,海外客人特别多,黄浦江上邮轮一来,我们的生意就更好。 ”让老字号经营者颇以为豪的是,2012年企业实现销售额1.34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利润667万元,同比增长21.4%,其人均销售及单位面积销售均在南京路食品同行业内名列前茅,企业一线员工的人均年收入更是连续多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这个时候光顾邵万生食品店,你能发现店堂里有着浓浓的过节气氛,年货采购季已经开始,范粉小告诉我们,从冬至到年三十是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候。糟醉柜台在邵万生面积不大的店铺里,只占到一小块天地,但在糟醉食品旺销的季节,这个小柜台一天能贡献2万元的营业额。糟醉组组长尤珏珍是上海市劳模,她清楚地记得散装黄泥螺1985年卖2元钱500克,那时她的月收入是17元5角。 “大家一般都是一两二两地买,买回去正好吃一顿。 ”而现在,黄泥螺已然身价不菲,“泥螺皇”更是卖到三位数的价钱。范粉小则说,现在的糟货没有以前那么咸了,味道在变淡。主要是为了照顾年轻人的口味,还有就是迎合健康生活、低盐饮食的习惯。 “老字号的味道”也随着时间慢慢改写。第三站:真老大房买糕点 每每路过南京路步行街,都会见到真老大房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临近中秋,这队伍更是壮观。他们都是排队买鲜肉月饼的,许多顾客排队买到热气腾腾的鲜肉月饼后,会在店门口就忍不住吃一只。 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真老大房最初是以茶食闻名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上海老城厢董家渡路天主堂街口,有一家 “陈大房”茶食店。老板上海人,姓陈,名万泰,前店后作坊,与人合伙自产自销各式糕点、糖果甜品,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也做零趸经营,颇具规模。产品兼苏州传统特色,无论精粗,都以质量取胜,因而广受附近居民青睐。这是老大房的溯源,随着时光匆匆,上海滩有了好多老大房,西区老大房、南区老大房、东区老大房,个中缘由,有许多故事。虽然现在光顾真老大房的顾客们很少会了解,但他们大多认准南京路上的老招牌、老店面,各式糕点、熟食是最热销的产品。 这两天,真老大房店里的人头比往日更多,真老大房副总经理姚松鸣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他们在春节前专门辟出特价柜台回馈消费者,本来就不高的价格优惠打折,消费者觉得更实惠了。他透露,“除了中秋节前后,春节也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一般过年期间,店里的销售额要占到全年总销售的1/7左右。”记者遇到一位年近 60岁的顾客,她已经采购了熏鱼、熏蛋还有八宝饭,她告诉记者,每年过年前她都会来这里采购年货,这几样真老大房的特色是必买的。老字号品质和口味有保证,家里人都喜欢。 抓住老顾客,还要拓展新消费群体,在姚松鸣看来,老字号有优势,但也要不断创新,开发出适合现代人口味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真老大房受到月饼旺销的启发,正着手研发一系列健康食品,用中式点心的原料,如紫薯,辅以西式点心的做法,如黄油酥皮,不添加防腐剂,还是走现做现卖的路子,“这样的糕点也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时代在变,南京路在变,老字号也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于“中国年”的情感,对于“中国年味”历久弥新的回味。年俗·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它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佩戴玩赏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 “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到了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改为如今的纸币后,一些家长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纸币,因为“联”与“连”谐音,为的是讨 “连连”如何如何的口彩,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 延续至今。
![](http://www.jfdaily.com/jfimg/2013-40/6213117.png)
|
|
|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